【非虛構的贖回: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
日期|2025/08/28(四)19:00-21:00
主講|朱宥勳(小說家、文學評論家)
主題|非虛構的贖回: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
文本|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游擊文化)
地點|線上實體並行
線上 ► GoogleMeet
實體 ► 新台灣和平基金會(臺北市松江路266號3樓)
---------------------------
不講道理,隨時可能弄死你的高壓環境,這是臺灣搖滾史的大背景。我們會說到幾次搖滾樂越線的紀錄,但更常見的是線自己跑進原本的安全區裡。地下活動、陽奉陰違、有條件合作、尋求庇護,諸如此類的延命手段,成了搖滾樂在臺灣發展歷程的一大特色。
接著我們說回開頭。搖滾樂在美國誕生之初,就能在高壓控制文化的臺灣生根,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政治的腐敗。
──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
---------------------------
本月「讀台會」,我們要來讀熊一蘋《我們的搖滾樂》。這本書細數 1950 年代以後,「搖滾樂」(隨著時代不同,有時還會被冠上「熱門音樂」或「爵士樂」等名詞)如何進入台灣,逐漸風靡台灣社會的歷史。透過一連串看似偶發的故事,作者將分散的脈絡整合起來,讓我們能清晰看見一條過去很少人注意的文化史軸線。
相較於「文學」這種帶有傳統氣息的領域,「搖滾樂」在台灣,從一開始就富有年輕、叛逆、不安於室的氣質。但在戰後台灣,它們卻同樣要面對威權時期令人窒息的官方壓制與保守派的打擊。因此,以我們過去幾個月所知的文學史、文化史為背景,對讀《我們的搖滾樂》,想必能感受到種種微妙的共鳴。
而如同文前所引的段落,作者也呈現了這種「叛逆」的文化,一開始是如何與「政治腐敗」掛鉤。能帶來反抗力量的東西,往往也要從「有特權的階級」開始引介,才有機會突破封鎖。這既是歷史的弔詭,也能讓我們看到「文化」並非那麼涇渭分明、黑白兩清的東西。正是在種種力量與人心曖昧難捨的交界帶上,新事物最有滲透與破壞的潛力,能夠動搖看似堅固的高壓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