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臺灣文化路徑推動桃園煤礦推廣教育計畫
桃園有煤?有!-煤礦文化路徑教育推廣活動
3場講座 x 1場繪本說故事 x 1場桌遊體驗
場次 | 時間 | 地點 | 主題 | 講師 | 類型 |
一 | 9/6(六) 13:30-15:00 | 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 | 桃園第一礦山 | 藍博瀚 | 講座 |
二 | 9/6(六) 15:30-17:00 | 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 | 《踏血尋煤》: | 蘇渝筠 | 桌遊 |
三 | 9/28(日) 10:30-12:00 |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 追尋桃園煤礦的歷史遺跡 | 張偉郎 | 講座 |
四 | 10/5(日) 10:30-12:00 |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 繪本共讀: | 莎莎老師 | 繪本 |
五 | 10/10(五) 14:00-15:30 | 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 臺灣女礦工的生命故事 | 戴伯芬 | 講座 |
場次一 桃園第一礦山-龜山煤礦探採之路
主講 | 藍博瀚
陽明一街實驗工坊發起人,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及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畢業。長期致力於桃園地方文史研究與文化行動。他以深厚的研究基礎與在地視角,透過蒐集文獻、踏查遺址與訪談等,重現在地產業的發展脈絡,並持續推動歷史文化的保存與再認識。
簡介 |
龜山的礦業起源甚早,清領時期在兔子坑、塔寮坑、新路坑一帶便已開始煤礦開採。日治時期,由「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收購經營的「三德炭礦」更具規模,奠定了龜山在臺灣礦業史上的重要地位。戰後礦區陸續轉由民間經營,直至1995年最後一個礦場「良村煤礦」收坑,正式告別百年礦業風華。
本講座將帶領大家深度探訪龜山的礦業發展歷程,並梳理其在不同時期曾開採過的煤礦、石灰,以及蘊藏石油與天然氣等天然資源,揭示龜山作為「桃園第一礦山」的多重樣貌與歷史意義。
對象及人數 |
一般大眾,對於礦業文史有興趣者。參加人數上限25人。
場次二 《踏血尋煤》:煤礦主題桌遊體驗
主講 | 蘇渝筠
《踏血尋煤》桌遊設計師,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學系學士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應用科技研究所碩士。與同學們共同設計的《踏血尋煤》獲得2023「全球華人教育遊戲設計大賞」遊戲化教學設計組金獎,曾任桃園市立壽山高中歷史教師,熱愛並持續設計、推廣遊戲式學習。
簡介 |
《踏血尋煤》是臺灣原創桌遊,內容以北臺灣煤礦產區的故事為取材對象,並融入文化資產與勞動人權議題,讓參與者透過扮演礦主理解礦業現場工作分工與工具,以及礦工所面臨的危險等。
本講座將介紹《踏血尋煤》這套桌遊之設計思考,現場將解說遊戲方式並讓學員一起體驗。
對象及人數 |
國小3年級以上,有興趣想要體驗用桌遊認識礦業文化者。參加人數上限20人。
場次三 追尋桃園煤礦的歷史遺跡
主講 | 張偉郎
國立臺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助理教授,長期投入於臺灣煤礦業文化資產踏查與記錄,透過田野調查與史料比對,他不僅重現礦業遺跡的真實樣貌,也為被遺忘的礦業歷史提供詮釋文本。經營「放羊的狼」部落格,著有《海山地區煤礦業遺址調查報告》、《臺煤采風-平溪》、《臺煤采風-三峽》等書。
簡介 |
煤礦曾是撐起臺灣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桃園大溪、龜山、龍潭、復興等地都曾有多處礦場。如今許多礦坑遺跡早已深埋在山林間,被野草覆蓋。唯有穿梭於山徑之中,細心尋找遺跡並比對史料,才能一點一滴拼湊出臺灣礦業的歷史樣貌,揭開了被遺忘的礦業故事。
本講座將分享實地踏查的經驗與記錄,透過檔案、圖資、影像等,讓我們有機會一窺桃園地區煤礦產區昔日風華以及產業歷史發展脈絡。
對象及人數 |
一般大眾,對於礦業文史有興趣者。參加人數上限25人。
場次四 繪本共讀:礦山的孩子X我家在海邊
主講 | 莎莎老師
現任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自然而然劇團專案人員暨課程講師,成立木谷三三,推廣繪本故事、手作遊戲、地方走讀等,已累積近百場親子活動經驗。
簡介 |
選用兩本繪本:「我家在海邊」以及「礦山的孩子」,從小男孩的視角分別描繪了加拿大與臺灣的礦場工作與礦業聚落樸實卻也不安四伏的生活情境。
本次活動將透過繪本導讀,以及設計互動遊戲等方式,引導孩子們了解過去礦工們種種樣貌以及礦村生活的點點滴滴。
對象及人數 |
5歲以上小朋友及其家長或成年陪同者(限2人)。參加人數上限20人。
場次五 臺灣女礦工的生命故事
主講 | 戴伯芬
社會學者,著有《末代女礦工》。長期關注勞動者與弱勢群體的生命書寫,並透過家族記憶與田野調查,挖掘台灣女礦工的生命故事。她以學術研究與個人情感交織的方式,重構台灣戰後女性勞動的歷史圖景,為礦業文化資產留下動人的見證。
簡介 |
《末代女礦工》是社會學者戴伯芬對自己阿嬤的近身素描,同時也是對戰後臺灣勞動女性生命的深刻記錄。阿嬤的故事不僅是個人生命經驗的展現,更是千萬名礦場女性共同悲歡的縮影。
本講座將帶領大家回望臺灣最後一代女礦工的身影,呈現她們在礦場中的勞動、堅毅與精神,並梳理從日治時期山本炭鑛到戰後海山煤礦的歷史脈絡,重現一段不該被遺忘的臺灣礦業變遷史。
對象及人數 |
一般大眾,對於礦業文史有興趣者。參加人數上限25人。
指導單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桃園市政府 桃園市議會
主辦單位: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協辦單位: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 憲光二村眷村文化園區
執行單位:禾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