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活動藝文學習

身體的語言 跨世代對談

895
10
2025.08.20 (Wed) 20:00 - 21:30 (GMT+8)加入行事曆

此活動為線上活動,購票後可於票券頁進入直播連結

Google Meet

臉書專頁

線上活動

此為線上活動,不受地點限制,輕鬆享受活動樂趣!

Google Meet

以《身體的語言》為核心,邀請作者栗山茂久與三位年輕醫學史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透過圖像出發的提問與研究視角的交流,重新思考感覺、身體與比較醫學史。
以《身體的語言》為核心,邀請作者栗山茂久與三位年輕醫學史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透過圖像出發的提問與研究視角的交流,重新思考感覺、身體與比較醫學史。

線上活動

此為線上活動,不受地點限制,輕鬆享受活動樂趣!

Google Meet

活動簡介

這場線上座談會以《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一書為核心,邀請作者栗山茂久與三位年輕醫學史學者展開跨世代對話。透過圖像出發的提問與研究視角的交流,重新思考感覺、身體與比較醫學史。

 

「人會說謊,但脈不會。」

我們手腕上的「脈」,隱藏著中西醫千百年來發展出不同醫學體系的祕密!

西方中古世紀的脈搏權威學家阿維瑟那(Avicenna)說:「脈搏的本質是音樂性的。開創中國全身麻醉手術首例的神醫華陀說:「脈者,氣血之先也。」

同樣是藉由觸摸手腕上「脈」的診斷動作,中西方醫學發展出完全不同的系譜脈絡。

在西方醫學裡,脈是脈博,體現心臟與血管動脈收縮舒張的運動,是可精準量測頻率的數據;在中醫世界中,脈是經脈,連結不同器官部位,如同流動的河川,形成循環系,是可以解釋身體病症的生命語言。

我們通常認為人體結構及功能是舉世相同、全球一致的真相。

不過,一旦回顧歷史,我們對於真相的看法便開始動搖⋯⋯

●為何面對同樣一具身體,東西方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認識?

●為何中國醫學中,脈診歷經千年依然是診斷關鍵,在西方醫學卻被逐步邊緣化?

●為何在西方醫學中位居核心的肌肉,在中國醫學中幾乎無足輕重?

●為何放血療法在19世紀中期前的西方醫學長盛不衰,卻在東漢之後於中國逐漸沒落?

在這部跨越醫學史、感官文化與哲學領域的經典著作中,哈佛大學文化史學者栗山茂久以細膩筆觸,透過探詢跨越兩千年的醫學與歷史,追溯古希臘與中國醫學對「身體感」與「身體觀」的分歧。他並不以現代醫學的尺度來衡量過往經驗,而是回到古代希臘與中國各自的文化脈絡中,理解人們如何建構出屬於自己的身體知識。

全書分為三大部分──「觸摸的方式」、「觀察的方式」與「存在的狀態」。從脈診實踐、肌肉圖像、到血液與氣的生命觀,展現了東西醫學如何在不同感官訓練與世界觀中,開展出兩條截然不同的醫學道路,也反映了不同文明對生命本質的根本理解。

《身體的語言》不只是關於醫學的歷史,更是一部對於感覺經驗與身體哲學的深度返照。透過這本書,栗山茂久邀請我們重新思考,究竟何謂身體?何謂存在?何謂生命?

avatar

有理文化

身體的語言 跨世代對談

2025.08.20 (Wed) 20:00 - 21:30 (GMT+8)

活動嘉賓

栗山茂久
栗山茂久
雷祥麟
雷祥麟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