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盆地在清代與更早的文獻中,曾記錄過多個北部平埔族群的聚落(社),如北投社、金包里社、里族社、塔悠社,以及南崁溪流域的南崁社等。
這些「社」是過去平埔族群的生活單位,也是族群文化、地景與歷史交會的節點。
本次走讀將聚焦於其中的 里族社 與 塔悠社,這兩個聚落的族群遷徙過程中與山河的互動,及生活方式的轉變。
我們將以實地踏查的方式,走進這些曾經的生活場域,從地景、故事與遺痕中,拼湊出台北盆地的族群記憶。
活動場次
走讀 I|登高——從里族群祖先視角再看河谷城市
- 時間:2025/9/13(六)09:30–11:30
- 集合地點:金面山步道登山口(台北市內湖區環山路一段136巷底)
- 簡介:你知道內湖曾是里族社的生活場域嗎?從基隆河的命名、干欄式住屋,到族群遷徙與文化轉變,這段歷史就在我們腳下的土地上發生。這次的登高,將帶你走訪曾經的部落據點,站上高處俯瞰河谷城市,從山林回望都市,理解族人與自然互動中交織的過去與現在。
走讀 II|當部落成為觀山
- 時間:2025/9/27(六)09:30–11:30
- 集合地點:基5號疏散門(105台北市松山區塔悠路215號旁巷底)
- 簡介:當我們走進松山、沿著基隆河岸緩緩前行,不只是踏上一段風景路徑,更是進入塔悠社的記憶之地。由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後代——彭凌老師帶領,穿越現代城市的喧囂,走進部落的歷史紋理,以感官重新連結這片看似熟悉卻承載文化重量的土地,體會「舊地」的意義。
活動資訊
- 參加對象:
- 每場限額30位
- 15歲以上,對台灣族群文化、地方歷史與城市地景探索有興趣的參加者。
- 活動過程包含步行與戶外導覽,建議能自理步行,15歲以下學童需由家長陪同參與。
- 報名方式:
- 請點擊連結接填寫報名表單。名額有限,先報先得!
- 可擇一場次報名,或兩場皆報名
- 講師:彭凌
- 活動費用:免費
辦理單位
- 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
- 主辦單位|臺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 凱達格蘭文化館
- 執行單位|自己人有限公司
- 協力單位|森人-北投藝駐計劃
- 凱達格蘭文化館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ketagalan.culture.center
注意事項
- 本活動建議穿著適合步行的服裝與鞋具,攜帶飲水與防曬用品。
- 報名完成後,我們將於活動前三日寄送行前通知至報名者的電子信箱。
- 若於活動前一日仍未收到通知,請於上班時間(10:00–17:00)來電 02-28986500 #510 鄭小姐,或來信 ketagalan103@gmail.com 查詢。
- 名額有限,請確認可全程參與後再完成報名。
- 活動當日,將為報名者保留名額10分鐘,逾時未報到且未聯繫者,名額將轉由現場候補。
- 為維護活動品質,如連續三次報名後無故缺席,將限制未來參與資格。
- 活動期間將進行攝影,照片將用於紀錄與成果展示;若不願入鏡,請審慎考量是否報名。
關於《台北平埔記憶地圖》系列
當我們走在台北的街道上,很少想起這片土地上曾經有哪些人生活過,又留下了哪些名字、語言與習慣。這次,我們將以步行為方法,以地景為線索,帶著大家深入北投、內湖、松山等區,回到咱攏佇遮的時刻。
《台北平埔記憶地圖》是一系列結合歷史、族群與地景的走讀活動。我們邀請長期耕耘於文化研究、書寫、在地行動的講者,帶大家穿越日常所見,重新發現社名背後的祖先腳印、地名中被遺忘的語言、與河共生的知識,還有在現代城市中依然持續發聲的原民故事。
邀請你,與我們一起走上從地名與記憶展開的旅程,認識不同面向的,我們的台北。
《台北平埔記憶地圖》系列預告|2025 凱達格蘭文化館走讀行程一覽
1. 北投區|走入北投社的記憶,關渡現地走讀
🗓️ 5/24(六)|講師:林智海
2. 北投區|走進唭哩岸的時空隧道
🗓️ 6/7(六)|講師:楊燁
3. 內湖區|登高:從里族群祖先視角再看河谷城市
🗓️ 9/13(六)|講師:彭凌
4. 松山區|當部落成為觀山
🗓️ 9/27(六)|講師:彭凌
5. 北投區|北投社巡禮與當代對話
🗓️ 10月(時間另行公告)|講師:陳金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