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google、youtube及各大社群媒體可以免費使用,這些科技巨頭的收益從何而來?2020年美國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中,一位前Google工程師直言「如果你沒花錢買商品,你就是商品。」
現今AI技術多仰賴「機器學習」,透過不斷分析使用者的行為資料來預測偏好與決策,讓平台能夠更精準地投放廣告。舉凡Google搜尋引擎、社群媒體,甚至街道監視器都是蒐集個人資料的主要管道,這些資料(例如個人瀏覽紀錄、觀看時間、購物車內容)都可能成為企業賺錢的「數位原料」。許多知名科技巨頭便是透過這些服務,大量蒐集貼近使用者生活的資料,精準預測使用者習慣或消費行為,對廣告商及市場產生經濟影響,進一部賺取獲利。
AI的普及看似讓我們擁有更多選擇,實際上卻讓操控輿論、操縱行為變得更精密、更難察覺。當你的偏好、資訊、習慣早已被演算法預測與篩選,個人隱私與自由,還剩多少空間?
本場活動我們邀請到民間司改會數位法治小組成員楊琇惠律師主講,並由地政士周巨展主持,帶我們從法律角度思考:在AI時代,個人數據該如何被保護?政府又該如何制定相應的規範與治理政策,才能在推動科技創新的同時,守住隱私權與基本自由?
主持
周巨展 周巨展地政士聯合事務所主持地政士
主講
楊琇惠 律師、民間司改會數位法治小組成員
- 時間:09/20(六)14:00-15:30
- 地點: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台中辦公室 (台中市東區雙十路一段4-33號10樓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