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特•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一書提出了「靈光」概念,並描述靈光在當代如何因機械大量複製的技術而消逝。班雅明在1935年發表這篇文章時,因為機械技術與攝影機的演進而擔憂,他提到「靈光消逝」,因為大眾想要的是娛樂與消遣,不是藝術。他們要舒壓,而藝術卻要求專注。專注是完全深入沈浸到作品之中用心去感受。但舒壓娛樂好玩沒壓力就好,是一種類似消遣的狀態。
班雅明以觀畫和看電影來說明這兩種狀態的差異性,也可以閱讀和滑手機來對比。前者邀人靜觀冥想,但看電影與滑手機時,眼睛才剛捕捉到一個影像,馬上又被另一個影像取代,是網路短視頻的接收器。並引用呂哈梅(Duhamel)對當今靈光消逝的年代發出警訊:「我已經沒辦法隨心所欲地思考,流動不停的影像已取代了我自己的思路。影像藍光統領時代,靈光已然消逝。」
然而身處在靈光消逝的時代,藝術家該如何面對創作與世界呢?
張立曄認為藝術必須迎回靈光,召喚靈光回到創作中。因為靈光是一種光芒,它來自人面對自我、生命與環境時空所留下的存在感受。這道光芒將會射入我們情感記憶中最深刻之處,召喚我們沈層意識下難以遺忘的情思。靈光在許多古典藝術中以蘊藏的精神性隱涵其中,就像是蒙娜麗莎的朦朧微笑美所散發的光暈,或是大衛雕像純粹、完美的神聖感。
靈光產生一種感性的「靈暈」,最具體的意象是圍繞著月亮周圍的一圈光暈,在許多宗教畫中都具有光暈特質,它傳達了藝術家意圖深隱於圖像中的永恆神秘感與崇高聖像氛圍。
如果宗教的聖像形式,能夠從對上帝聖人的歌頌,擴展成為對天地間萬事萬物生命體的關照,靈光將回返照射到人間,更擺脫了班雅明描述的機械複製的框架,融入到微觀宇宙生命體的範疇來。
近幾年張立曄關注的「萬物有靈論」思維,正能與「靈光重現」的意義相結合。每一隻動物、每一隻魚、蝴蝶花朵、大樹大山,都帶著神性,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每個生命都在完成自己的生命歷程,即使是草木石水山川亦具有生命,它們都是能量不同的集合體,以獨特的形式展現出來。而能量就是光,靈光亦即每個生命體內在小宇宙所散發的獨特生命之光。
張立曄想要表達的,正是此泛靈論的思維下,人與自然的重新聯結。在這大宇宙的廣闊天地,去細細觀照每個生命體,竟都如此的獨特而美麗,它們都各自帶著能量,散發各自的光芒與美麗,生命成長的每個故事,都是令人驚嘆、極致的奇幻之美!並接受「萬物有靈論」的思維,同時也召喚迎回「靈光」,看見每個生命體散發的靈動與豐饒生命力,完善了天地有大美的宇宙觀。面對靈光消逝的時代,回歸大自然也許是最好的解藥,當體察天地覺有情,萬物皆有靈,草木亦有心,而讓靈光重現!
展覽將於8月16日14:30於新思惟人文空間舉辦開幕茶會,一同走入藝術家張立曄筆下的靈性宇宙,觀畫談心、共享藝術的流動時刻。透過光與色的流轉,讓我們體會每一道筆觸所喚起的內在能量,看見萬物生靈所散發,那份微妙卻深刻的神性與光芒。也許,這將是我們回望自然、重拾靈光的起點。
進到展覽與我們一同感受這場關於靈性、能量與美的「萬物有靈光」。
「萬物有靈光」─ 張立曄個展
藝術家∣張立曄
展期∣ 2025.08.09- 2025.10.19
開幕茶會∣ 2025.08.16(六) 14:30
展場∣新思惟人文空間
(高雄市三民區河堤路298號2樓)
開放時間∣週二~週六 10:00-18:30
媒體聯絡人 新思惟人文空間 林宥薰 07-3452699
歡迎LINE追蹤➤https://lin.ee/WvcEd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