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古琴,你會聯想到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故事,還是仙俠劇中的翩翩公子?
你知道古琴和古箏的區別是什麼嗎?
具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古琴,又是怎麼流傳到到臺灣的呢?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臺灣部分土地入大清國版圖,中國文明的強勢進駐,古琴文化伴隨而來,其蹤跡散見於清代臺灣方志及文人筆記中。古琴是渡臺文人的私房興趣,地方上未見廣為流傳。
差不多時間,東渡日本的杭州僧人東皋心越已在德川光圀幫助下傳授古琴,他為日本帶來中國書畫篆刻外,更使古琴在當地落地生根,盛行於江戶時代,今見《東皋琴譜》傳世,與中國古琴文化分庭抗禮。
(東皋心越像)
今日的臺灣古琴文化,更直接自1949年國民黨政府來台後而來。這八十年的歲月中,古琴在臺灣是否扎根?是否如日本江戶琴學般,形成在地的古琴文化?
本演講特別邀請到三笑琴室主人-蘇家俊老師,將為你娓娓道來,搭配現場示範演奏,帶領聽眾認識咱臺灣ê古琴。
講者簡介 蘇家俊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系碩士。
現為三笑琴室主人。 近年積極古琴教學、打譜與研究,成果有:〈子猷訪戴〉、〈秋風〉、〈古交行〉、〈一葉知秋〉、〈江月白〉、〈色空訣〉等,分享於YT頻道:三笑琴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