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威爾與他的時代」系列講座
【課程概要】
拉威爾(1875-1937)誕生一百五十周年慶進入下半年之際,此講座嘗試以宏觀的視野,介紹這位法國近世主要作曲家,就像他的同僚德布西(1862-1918)一般,如何在「一戰」之前,「象徵思潮」成為「世紀末」主流之際,兩人共同擺脫了「日爾曼音樂的霸權」,藉著他們獨樹一幟的創新,在兩世紀之交,將法國音樂帶入一個黃金時期。德布西、拉威爾呼吸著象徵思潮的氣息,其實不是一般人慣稱或俗稱的「印象樂派」 - 興起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印象派繪畫,到了世紀末已逐漸式微,被其他的一些反映時代精神的新興畫派所取代。
再說,拉威爾越過了「一戰」,持續的活躍於1920、1930年代;在此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代,為何被稱為「狂熱年代」?拉威爾如何呼應這個「現代社會」的「新精神」,甚至受到美國爵士樂的影響?狂熱年代的藝術,一方面在復古中尋求創新,而使「新古典」成為主流,另方面又以「機動效應」(motorism)的前衛方式,體現出現代社會熱鬧、喧騰的動態與音響,拉威爾最廣為人知的《波麗露》,儘管表面聽起來平易近人,它如何在如此通俗的表象之下,跳躍著新時代的脈動與前瞻性?
9/7(日)
一,「美好年代」悠遠超脫的音樂意象
- 《噴泉》、《鏡像》、《達孚尼斯與克羅伊》…
9/14(日)
二,「世紀末」的異國憧憬與「西班牙風」
- 《天方夜譚》、《吉普賽人》、《西班牙狂想曲》…
9/21(日)
三,兩次大戰之間「新古典」在復古中創新
- 《庫普蘭的禮讚》、《G大調鋼琴協奏曲》…
9/27(六)
四,「狂熱年代」的喧騰與「機動效應」
- 《圓舞曲》、《波麗露》、幾首鋼琴室內樂…
主講:陳漢金
音樂學者,巴黎索爾邦大學(La Sorbonne)音樂學碩士、博士。
曾專任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教授西方音樂史、音樂與美術,以及其他音樂學課程。
【上課時間與教室】
授課教室為藝集生活( 105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三段303巷8弄9號) B1
課程時間14:00~17:00
9/7(日)、9/14(日)、9/21(日)、9/27(六)
主辦:青田藝集
【線上課程進行方式】
學員報名成功後,同仁將於開課的前一週
寄送e-mail 方式寄出 臉書創建之課程專屬私密社團,(線上課程社團) 邀請信,學員加入臉書創建之線上課程專屬不公開社團,影片登場即可於期限內皆可無限回撥觀看或複習。
課堂錄影後,課程影片經剪接作業,將於實體課程日的3天後上傳課程社團,屆時學員進入臉書線上社團,即可參與課程內容,課程影片保留全課程結束後至少1個月 的 觀看期限。
================
繳費、退費方式請見表單末【課程費用與繳費方式說明】與【關於退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