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活動學習藝文

涉歷而博:施堅雅百年冥壽紀念座談會

14
1
2025.08.02 (Sat) 14:00 - 21:00 (GMT+8)加入行事曆

線下活動

報名完成後出示 ACCUPASS App 中的票券即可快速入場。

實際入場相關規定以活動主辦方為主。

如何取票?
1. 施堅雅「泰地華人」想像的「所言」與「罕言」 68年前西方歷史學者仍以檔案文獻,施堅雅(的《泰地華人》就以在地的考察成果呈現了在泰的「華人」身份複雜性和流動性,以及學術研究在塑造「華人」歷史表徵中所扮演的角色。 2. 「中土」與「南洋」:施堅雅的遺產與啟發 由於共產中國的成立,意圖成為新一代漢學家的青年施堅雅像今天無數學者一樣,無法進入中國而不得不中斷對中國的研究,進而把研究目光轉向其他華人地區。當時恰逢東南亞區域研究在康乃爾大學興起,施堅雅也因此投入東南亞華人研究。
1. 施堅雅「泰地華人」想像的「所言」與「罕言」 68年前西方歷史學者仍以檔案文獻,施堅雅(的《泰地華人》就以在地的考察成果呈現了在泰的「華人」身份複雜性和流動性,以及學術研究在塑造「華人」歷史表徵中所扮演的角色。 2. 「中土」與「南洋」:施堅雅的遺產與啟發 由於共產中國的成立,意圖成為新一代漢學家的青年施堅雅像今天無數學者一樣,無法進入中國而不得不中斷對中國的研究,進而把研究目光轉向其他華人地區。當時恰逢東南亞區域研究在康乃爾大學興起,施堅雅也因此投入東南亞華人研究。

線下活動

報名完成後出示 ACCUPASS App 中的票券即可快速入場。

實際入場相關規定以活動主辦方為主。

如何取票?
活動簡介

當我們談論「南洋華人」,總難以繞過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的《泰地華人》——一本早於殖民研究與跨國移民理論風起雲湧之前,已從田野出發,直指「華人」並非同質、靜止的族群概念的先鋒之作。今日,於施堅雅百年冥壽之際,邀請您與我們一同回望這位知識先行者如何勾勒「華人」身份的流變與複數性,也檢視其著作中所形構的南洋圖像與歷史想像,如何在當代仍持續激盪研究視野。

第一場|施堅雅「泰地華人」想像的「所言」與「罕言」
華人史何以不只是「華人」的歷史?

68年前,當多數西方學者仍以宗主國檔案書寫邊陲的歷史,施堅雅卻已在泰地街巷穿梭,與說潮語與海南話的人對話。他筆下的「華人」充滿複雜性與過渡性,是跨文化的產物而非血緣的延續。但他筆下的沉默與空白,也成為後人介入的空間——性別、地方語言、非潮閩者的角色,施堅雅或未深描,卻因此為今日的南洋研究留下回應與重構的可能。

講者:梁德珊(新紀元大學學院東南亞研究博士生;駐臺獨立記者)
與談人:蔡至哲(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

第二場|「中土」與「南洋」:施堅雅的遺產與啟發
從邊陲看中國,從流動建範式

冷戰重塑了地理與知識的邊界。對施堅雅而言,研究中國的路徑被中斷,卻也開啟了以南洋為中國替代場域的知識轉向。他將東南亞華人作為觀察傳統中國社會與變遷的「他者鏡像」,構築起一種可逆向閱讀「中國」的知識結構。也因此,港台學界數十年來以南洋為鏡,延展出跨界華人研究的系譜,施氏的知識遺產正潛伏於此。

今日的東南亞研究與華人研究早已出現多重轉向:跨族群、去中心、去漢化化……在此節座談中,學者們將一同探討施堅雅的理論基礎如何影響後來的研究範式,而我們又該如何超越他的時代,回應今日更為錯綜的南洋世界。

講者:
陳琮淵(淡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臺灣東南亞學會理事)
莊仁傑(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與談人:李威瀚(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

跨域之後,回到現場
這場座談會不只是紀念,更是一場知識路徑的反思與重繪。當「新南洋史」試圖鬆動單一民族敘事與國族框架時,我們邀請您一同思考:「華人」作為一種流動中的經驗,是如何在知識的地圖上被形塑、被遺忘,又如何重新被言說?

施堅雅百年冥壽,讓我們回到南洋現場。
他以田野打開華人研究的另一條路徑,
我們在今日的多語世界中繼續提問:
誰是「華人」?何處是「南洋」?

施堅雅(G. William Skinner)以《泰地華人》開啟了跨學科、跨疆界的華人研究傳統。他強調流動、異質與在地脈絡,在當代仍具啟發意義。
在他百歲冥誕之際,讓我們重新探問:
「泰地華人」論述中說了什麼?又忽略了誰?
當中國研究轉向南洋,華人史與區域研究又如何相互纏繞、共同重構?

 

avatar

唐山書店

涉歷而博:施堅雅百年冥壽紀念座談會

2025.08.02 (Sat) 14:00 - 21:00 (GMT+8)

活動嘉賓

梁德珊
梁德珊
蔡至哲
蔡至哲
陳琮淵
陳琮淵
莊仁傑
莊仁傑
李威翰
李威翰
活動地圖

台灣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B1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