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聲音/身體/記憶 系列工作坊
✳︎策劃、主持:藍雨楨&吳庭寬✳︎
2024年,在鐵玫瑰藝術節「移人如梭」的主題架構下,我們與TAI身體劇場藉《遷徙之歌》創作計劃,開啟對桃園移人議題的探索。在中壢的中央公園,這個當地居民、島內移民、東南亞移民、移工、與觀光客交織穿梭交匯的開放式公共空間,以身體、感官、詩歌與音樂的創作演繹,嘗試打開另一道新的想像與觀看「我們」與「他們」的方法。
桃園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1980年代後發展為密集工業出口區,桃園從原本的移墾農村,成為今日全台都市原住民、移工人數最多的城市。來自不同國籍與族群的移人,透過互異的都市經驗與遷徙路徑來到異鄉,他們在這裡相遇、互動、交流、開始新生活,也在這裡做夢,打造未來。我們將以「噪音/造音」、「疼痛、身體與言語」、「勞動身體的詩性回憶與文化遷徙路徑」三場駐地工作坊,與民眾探索其身體的移動/勞動記憶,並嘗試與這座城市建立更深的聯繫。
⟡ 場次一、「疼痛、身體與言語」工作坊 ⟡
📅時 間:2025年11月02日(日)13:00-16:00
📍地 點:中壢藝術館演講廳
📖講 師:賴季妲(Zita Laras)& Uters Dancers
👤招收人數:20位。
※活動以印尼語進行為主,現場有口譯員輔助,非全程翻譯。
|活動介紹|
「疼痛、身體與言語」工作坊,將由印尼移工舞團Uters Dancers帶領民眾探索,舞團以身體和舞蹈作為表達的媒介,創造自由與表達的空間,並解放在工作場域被規訓、壓抑的身體,而舞蹈也成為移人集體療癒情緒與創傷的方式。另類教育的實踐者賴季妲,將以桃園RCA工殤史為起點,追問工人身體如何在沉默中發聲。工殤不只是過往的歷史,也是今日台灣勞動階層仍在經歷的現實,包括絕大多數的外籍移工,她以「痛」的感官經驗作為共感的符號,透過和身體的對話,重建與身體的關係。工作坊邀請參與者,以圖像、文字或標語等形式,學習辨識身體感官的訊號,身體不只是受苦的容器,也是訴說、抗爭與療癒的場域。
|講師介紹|
賴季妲(Zita Laras)
賴季妲是一位以藝術為媒介的另類教育實踐者,並與朋友們在印尼日惹經營教育社群。在日惹從事學術工作之餘,她也與數個社群、組織,在正規與非正規教育部門發展教育藝術。
Uters Dancer
Uters Taiwan 舞團成立於2012年,最早由在印尼空中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 Taiwan)就讀的印尼移工組成,近年也開始對外招募團員。團員們利用工作之餘,學習印尼各地的傳統舞蹈,以及社群媒體上蔚為風潮的樂舞,成立至今時常受移民工社群、表演藝術活動邀請演出或帶領工作坊。舞團常利用台灣的五金百貨材料,仿製表演服與配件,創造了有別於母國的表演藝術場景。
⟡ 場次二、「勞動身體的詩性回憶與文化遷徙路徑」實驗工作坊 ⟡
📅時 間:2025年11月16日(日)13:00-16:00
📍地 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講 師:TAI身體劇場
👤招收人數:20位。
|活動介紹|
引導深入探索「勞動身體」的直接感受,並透過非文字、充滿想像力的方式,回憶與表達這些獨特的經驗。我們將身體視為詩歌、歌謠或有意義聲音的載體,讓身體經驗得以具象化。
核心概念:腳譜與身體實踐
以「腳譜」為核心概念,探討身體如何在空間中移動並留下歷史痕跡,並思考其作為社群記憶連結的可能性。我們將探索身體如何記憶與展演無形中的體制權力,透過詩意的行動解構制式語言,展現非暴力的韌性以適應和抗爭,露出存在背後那股隱而不顯的力量。
日常物件與關係動力:轉化與反思
在對日常物件的探討中,我們將其視為記憶與情感的容器,透過身體儀式轉化物我關係。此過程將與神話及遷徙故事並置,反思這些古老敘事如何映照現代遷徙現象。在「關係動力」不斷變化的規則中,體驗個體與群體的複雜關係,並巧妙融合語言中「腳、手、呼吸」與自然的關聯。透過身體部位的象徵意義,我們將這個空間轉化為集體反思的場域。
本工作坊希望透過身體實踐,重新連結個人與集體的勞動記憶、文化根源及遷徙路徑,激發詩性表達與深刻反思。
|講師介紹|
TAI身體劇場 TAI Body Theatre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看」、「瞧」的意思。是藝術總監瓦旦‧督喜(Watan Tusi)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視與反思,並發展出獨特身體語彙「腳譜」,藉由觀察與身體實踐,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言。
⟡ 場次三、故事交換分享會 ⟡
📅時間:2025年11月23日(日)13:00-16:0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大排練室
📖講者&與談人:藍雨楨、吳庭寬、韓佳倢 LICA &拉瑪・薩普特拉(Rama Putra)、季妲(Zita Laras)、Uters Dancers、TAI身體劇場、神秘嘉賓。
👤招收人數:40位。
|活動介紹|
「故事交換分享會」上半場將邀請工作坊的講師與學員,一起分享參與工作坊的經驗。而活動下半場,策展小組吳庭寬與藍雨楨將分享,在桃園駐地期間進行的東南亞音樂場景調查,並分享2021年至今進行的印尼移工歌謠建檔與音樂場景書寫計畫的成果。該計劃四年來,採集了超過一百七十首歌曲,主題涵蓋了愛情、考驗、挫敗、勞動、移動經驗、反映社會時事、宗教道德觀、以及個人內在世界等題材,這些歌謠與存在於台灣各地的音樂場景,為我們展示了另一種台灣日常風景,那些在媒體報導的移工形象背後,移工作為人的情感狀態與表達自由。
|講者&與談人介紹|
藍雨楨 LAN Yu-Chen
出生宜蘭,南漂高雄的藝文工作者,國立清華大學人類所碩士。長期沈浸在印尼移工社群,探索紀錄移動者的藝文場景與文化實踐,轉譯為策展、音像製作和非虛構寫作。近年關注南臺灣外籍船員的海洋倡議行動。撰寫編輯的書籍與刊物:《海魄(port)浪——旗津島的海派人生》(2023)、《Radiw no ‘Orip 那個用歌說故事的人》(2021)、《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2021》(2021)、《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 2024》(2025)。共同策展與協力藝術計畫:2025年〈SILATURAHMI:東港鹽埔 2023-2024〉(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台南市美術館)、2024年〈遷徙之歌〉(桃園鐵玫瑰藝術節)、2024年南島紀實節目〈你的島嶼我的家2:女人島〉、2022年〈西拉圖拉米:東港印尼船員社群故事〉(溫哥華台灣文化節)。
吳庭寬 WU Ting-Kuan
吳庭寬,藝文工作者,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現居高雄。關注馬來群島,尤其是印尼移工的藝文實踐,試圖透過田野調查、建檔與藝術協作,探索勞/移動背後的歷史事實,並發展外於主流敘事的論述。曾擔任2021年高雄市勞工博物館「Jalan-Jalan移路相伴:高屏地區移動人權特展」、2022年加拿大台灣文化節「西拉圖拉米 - 東港印尼船員社群故事」的協同策展人。近年他也參與了桃園鐵玫瑰藝術節《遷徙之歌》(2024)、台灣歷史博物館「聽•見:聲音記憶特展」(2024)、高雄勞工博物館「捲入裝配_全球工廠在台灣與美墨邊境特展」(2024)、台南市美術館「SUNDAY:臺灣當代移工藝術展」(2025)等藝術計畫。他曾統籌出版的東南亞相關書籍有Sunlie Alexander Thomas的《幽靈船》(2016)、Alfian Sa’at的《馬來素描》(2020)、《速寫新加坡》(2020)、《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 2021》(2021)、《歌自遠方來:印尼移工歌謠採集與場景書寫 2024》(2025)。
拉瑪・薩普特拉(Rama Putra)
拉瑪・薩普特拉,是一位印尼藝術家和音樂製作人。他的作品涉及推測性的「合成身份」、藝術思想的「合成器認同」(Synthdentity)、受部落/神秘主義啓發的電子聲響,以及對權力的後殖民批判。拉瑪通過表演、作曲和/或與研究人員、舞蹈家、電影製作人和視覺藝術家的跨領域科合作工作來展現他的興趣和經驗。他還參與集體音樂創作和項目,包括搖滾樂隊GAUNG、2022台北雙年展台灣-印尼跨領域藝術項目SUNDIALL、檔案和策展計「非聯盟聲音協作」(Non-Aligned Sonic Cooperation,NASC)、即興音樂演出Opus Jam(2017-2021)、年度萬隆即興音樂節Sontak,以及聖橋基金會傳統唱片公司Tradisi Records(ID/UK)的合作夥伴。
韓佳倢 LICA
LICA是一位來自台灣台北的多領域藝術創作者,以聲音和音樂做為藝術表達以連結跨學科的建構。她探索在地文化活動在當代展示的現象與其再塑的可能性。她的演出經常媒合多類型創作者/音樂家/身體表演者合作,試圖連動集體共感,實踐在聲/身直觀發展上的生命力與其蘊含的詩意。她發展了台灣和印尼的SUNDIALL音樂/表演跨國藝術團體,目前自行發起展演式實驗音樂項目組織標籤「make it noise 」,並在台北龐克集體「吸膠少年」協力活動與組織連結場景。她以LICA為名義進行個人演出,在實驗聲響/即興跨域/電子音樂/樂隊組合項目等,並參與在噪音與實驗音樂等製作、協作和活動組織之中。
賴季妲(Zita Laras)
賴季妲是一位以藝術為媒介的另類教育實踐者,並與朋友們在印尼日惹經營教育社群。在日惹從事學術工作之餘,她也與數個社群、組織,在正規與非正規教育部門發展教育藝術。
Uters Dancer
Uters Taiwan 舞團成立於2012年,最早由在印尼空中大學(Universitas Terbuka Taiwan)就讀的印尼移工組成,近年也開始對外招募團員。團員們利用工作之餘,學習印尼各地的傳統舞蹈,以及社群媒體上蔚為風潮的樂舞,成立至今時常受移民工社群、表演藝術活動邀請演出或帶領工作坊。舞團常利用台灣的五金百貨材料,仿製表演服與配件,創造了有別於母國的表演藝術場景。
TAI身體劇場 TAI Body Theatre
TAI,源於太魯閣族語「看」、「瞧」的意思。是藝術總監瓦旦‧督喜(Watan Tusi)對於原住民傳統文化的凝視與反思,並發展出獨特身體語彙「腳譜」,藉由觀察與身體實踐,探索原住民新的身體語言。
༄༄༄༄༄༄༄༄༄༄༄༄༄༄༄༄༄༄༄༄༄༄༄༄༄༄༄༄༄༄༄༄༄༄༄༄༄༄༄༄༄༄༄༄༄༄༄༄༄༄༄
👉👉👉相關圖書推薦:
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拒絕被遺忘的聲音:RCA工殤口述史》
1️⃣李安如,《女工之死:後工業時代,一則關於鬧鬼和空間記憶的人類學敘事》
2️⃣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
3️⃣黃國超,《有歌一起唱 : 林班與林班歌》
4️⃣楊士範,《聽見「那魯灣」:近五十年台北縣都市原住民民謠的形成與流傳文化史》
《飄流的部落:近五十年的新店溪畔原住民都市家園社會史》
《阿美族都市新家園:近五十年的台北縣原住民都市社區打造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