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課程規劃
【Day 1】8/16|角色拼木設計 × 構成實驗
上午|導入與靈感激發
1. 主題導入:拼木之於敘事表現的可能性
2. 作品案例分享(含中川岳二創作、立愷作品與其他藝術家)
3. 腦力激盪:用3個關鍵詞設定你的「角色本體」
下午|構成提案實作、示範拼木訣竅
1. 草圖設計:角色三視圖、結構草案
2. 材料探索與拼色測試
3. 小型結構模型實驗(鼓勵製作非人形偶、抽象造形等)
【Day 2】8/23|造形實作 × 拼木構築
上午|拼木技術與製作
1. 導入拼木造形技巧:色塊拼接、紋理導向、部件組合
2. 製作偶形主體、肢體或配件(非傳統偶的解構方式)
下午|造形發展與細節深化
1. 局部轉軸/插合結構練習(視能力開放進階挑戰)
2. 引導學員考慮「觀賞角度」「展示重點」與「敘事線索」
【Day 3】8/30|展演轉譯 × 故事整合
上午|組裝與完成
1. 組裝、細節修飾與基座設計
2. 展示形式設計:懸吊、底座、盒裝、光影等呈現提案
下午|展演模擬與個人小劇場發表
1. 模擬導覽口述發表:每位成員口頭介紹作品與呈現個人小劇場影音
2. 講師講評與討論,預告十月成果展
二. 創作過程設計:讓學生能玩、能演、能抒發
A. 【任務一:創角自拍】
每位同學用手機自拍 + 關鍵詞創造「你內心的角色分身」
提供角色創建卡(如桌遊卡概念),包括:
角色名(不一定是人)
它最常說的一句話是?
它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它討厭的社會現象?
☞ 目的:讓木偶成為一種「轉化分身」,是創作者內心世界的代理人。
B. 【任務二:拼木變裝術】
發展你的角色「造型」與「功能」:
是戰鬥型?療癒型?很廢但很好笑?
可以是生物,也可以是食物、交通工具、建築物擬人化…
鼓勵學生「混搭」材料(拼木為主,但可加金屬零件、毛線、機關小物)
☞ 目的:從原色拼木切入,但不侷限形象與敘事路徑。
C. 【任務三:偶不是用來演,是用來『被看見』】
引導學生設計「木偶角色卡」+「使用情境」
展出不只是擺件,而是「你在哪裡看到它出現」?(電視廣告?夜市?你內心?朋友家?)
每件作品都搭配一句話:「這個角色出現的時候,表示我在想——」
可用 漫畫四格、表情包、社群貼文截圖的方式補述背景
☞ 目的:讓展覽除了成品,也有非常有趣的中介文本可看。
D. 發展過程展覽轉譯方式
- 角色卡牆面展出:草圖、角色卡、自拍、關鍵詞 → 掛於作品旁/前
- 「微一的主角」對話區:播放部分角色的自白錄音、短影片或四格漫畫(可用學生IG當素材)
- 拼木工藝解剖台:拍攝作品解構中過程(釘上、拚接、組裝),呈現「木頭怎麼活起來」
- 短影片投稿區:鼓勵學生用手機拍下作品的生活照或「短劇場」(像小動畫一樣)
- 成果內容
作品:拼木創意偶件一件(高度20cm內)
展卡:A6小卡,含作品圖、角色名稱、說明文字、影音QR code
展示構想草圖或模型照(供成果冊或展場資料使用)
- 展覽規劃
展覽名稱 日期 地點 展出內容 備註 1. 微一的主角
(暫定)
2025.8.30~10.18 工藝大樓三樓走廊玻璃櫃
1. 鍾立愷老師作品
2. 八月工作營學生生成果
工作營成果 2. 拼木公仔創作交流展(暫定)
2025.10.15~10.18 工藝大樓B1展覽廳
1. 中川岳二老師作品
2. 工藝系學生拼木公仔
作品
研討會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