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學》第十四期以「策展與再公/眾」為主題,延伸出一場名為「策展作為『公/眾實踐』的召喚與行動」的專題講座,將於8月10日下午在鳳甲美術館舉行。講座由本期主編羅秀芝主持,邀請兩位重要的策展實踐者——吳瑪悧與耿一偉,針對公共性、社群參與與展演策略等主題,進行分享與對談。活動也將開放觀眾提問,期待激發更多對「再公/眾」策展實踐的對話與想像。
講座主軸聚焦於當代策展如何從展覽機制中解放,轉向社會現場與關係生成的公共實踐。策展不再只是藝術品的展示,而是一種能動、關係性的行動策略,回應當前策展實踐所面對的政治、社會與倫理挑戰,並試圖重構集體性與公共空間的意涵。
與談人
吳瑪悧則以《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與《帝國的滋味》為例,說明她如何從田野行動出發,結合地方居民、環境議題與文化記憶,實踐跨領域、多聲部的社群策展。她的策展方式強調藝術與公共性的關係是動態生成的,透過參與與對話持續形塑。
耿一偉則從2024年台南藝術節的策展經驗出發,主張策展不應預設主題,而應從藝術家、觀眾與場域互動中歸納出核心觀點。他提出策展是一種讓位與協商的藝術,並透過參與式設計、遊戲性與偶發性讓展演成為共同生成的文化事件。策展人應退居引導節奏的位置,讓空間成為城市對話的節點,進而實現公共性的流動與共鳴。
主持人
主持人羅秀芝長期關注城市、性別與多元 知識體系,其策展實踐強調空間性、介入 性與批判性思維。她過去參與的展覽如綠 島人權藝術季、「鏡城地誌學」、關渡雙 年展等,展現出策展作為文化政治參與的
可能。
《策展學》第十四期專輯則進一步深化這些討論,收錄來自台灣、印尼與孟加拉的策展實踐與理論反思,呈現策展如何穿越殖民歷史、治理機制與知識體系的邊界,構築跨文化的對話平台。期刊強調「再公/眾」不只是語言的創造,更是一項政治實踐與行動策略,試圖重啟我們對公共性、藝術與知識參與方式的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