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的自然地貌:
- 兩、三百萬年前,因板塊作用使大屯山火山熔岩向淡水河方向成扇射狀流下,而形成扇射向的熔岩丘。
- 隨後這一百萬年來因海水的漲退潮、東北季風、颱風等所帶來的風雨,將扇射狀的熔岩丘切割侵蝕,讓淡水地貌景觀產生了褶曲變化→軟質的熔岩逐漸成為溪流、硬質的成崗巒與岬角,形成了五條熔岩丘。這五條熔岩丘,有如一隻俯臥睏虎的五爪,此即近來學術界所稱的「五虎崗」。
- 淡水是山城河港,今天的淡水區內、昔日的滬尾莊,是由大屯山山麓自西而東、一路伸展而下淡水河岸,形成山水錯落的五座山崙「五虎崗」形勢,且因沿岸平地狹小,淡水市街只能沿此五座山崗發展,形成具有空間變化的河港山城。五虎崗不但具有歷史意義,更是淡水人日常生活的範圍,為淡水最主要聚落。
五虎崗
五虎崗即:第一崗(烏秋埔,又稱「球埔」)、第二崗(砲台埔)、第三崗、(崎仔頂)、第四崗(大田寮)、第五崗(鼻頭崙)。
- 第一崗昔稱「烏鶖埔」,即今淡水高爾夫球場,清法戰爭後,劉銘傳在此建滬尾礮臺(北門鎖鑰)。
- 第二崗俗稱「埔頂」,即今之紅毛城、真理大學、淡江中學、淡水國中所在地,清領時期在河濱設有砲台,因此又稱為「砲台埔」。
- 第三崗昔稱「崎仔頂」,即現在淡水國小、重建街、清水街為主的聚落,崗頭為清水祖師廟。
- 第四崗為淡江大學所在地,俗稱「大田寮」。
- 第五崗俗稱「鼻頭崙」,自小坪頂向西起,經由天主教聖本篤修道院,到淡水區第一公墓下來的崙稱為「鼻頭崙」,其最下端就是鼻頭村(俗稱「埤仔頭」),村民泰半以漁為生。
※有團體或是客製導覽需求都歡迎與淡水文化基金會聯絡喔!
走讀資訊
- 走讀主題:五虎崗—第五崗:鼻頭崙
- 走讀路線:淡水文化園區→氣候觀測所→水上機場→湖南勇→鄞山寺
- 活動費用:免費
- 活動時間:約2小時
- 交通方式:徒步
- 集合地點:淡水文化園區—殼牌倉庫大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