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這裡所指的存在主義式無主題團體?』
『只有開始與結束時間,以及簡單的討論結構,並未設定特定主題的團體。存在(Being)並不排斥沈默、表達、揭露甚至防衛,存在(Being)涵容它們,因而在這個團體中,可以選擇說話、沈默,自行決定暴露或隱藏多少內容、對他人做什麼反應。這個團體可以是一個人們練習存在(Being)的實驗場,可以嘗試在生活中,沒機會或不敢嘗試的人際關係嘗試或冒險。練習自由地在「捲入」與「抽離」間變換。最後,將練習透過觀察、評論與介入參與者間彼此的互動等方式,讓參與者可以了解自己的人際模式、內在心理動力與習性,更有機會得到對於人類存在(Being)或深或淺的體悟,然而,也可能一無所獲,這也屬於存在(Being)的一部分。』
*警語:此團體非治療性、諮商團體,請抱有替代正規治療、諮商目的的參與者切勿參加並請洽詢正規治療、諮商管道。
【存在主義式無主題團體簡介】
#無須閒聊 #可以保持沈默 #可以袒露也可以隱藏 #練習真誠與覺察 #存在可以是痛苦的也可以是喜悅的 #練習為自己的存在而負責 #共享存在性孤獨的機會
這個團體是線上團體,如同人類的存在(Being)沒有種族、國籍與性別的差異。這個團體將不受限於地域,提供人際互相支持連結的可能性。參加者預計將橫跨兩岸三地,甚至來自其他國家,有機會藉由交流,連結彼此,共享彼此的存在。
如果你受夠了人際間填補空白的閒聊(small talk)、虛偽表淺的互動,並且為存在性的迷失、無意義感而感到痛苦,或許這裡是一個練習真誠存在的場域。你可以不用在團體裡找話題填充沈默,這裡歡慶沈默;你可以不用在團體裡當一個濫好人,這裡涵融衝突;你可以不用在團體裡故作堅強,這裡鼓勵真誠;你可以不用在團體帶著社會性的禮貌面具,這裡允許本來面目。然而,你還是想在團體中找話題閒聊、當濫好人、故作堅強、帶面具,那也是可以的,雖然這些並不會在團體中被鼓勵。
*沈默:當參與者們面對沈默時,會激發出彼此內在的焦慮感,進而會下意識想要填補沈默來安撫焦慮。然而,當我們越能安住在看似空虛的沉默當中,越是能呈現出彼此關係真實的心理動力,也越是能顯露出更多有價值,但一度被急躁、表淺話語給淹沒的重要訊息。
*衝突:有些人認為只要沒有衝突的人際關係就是好的關係,然而,這可能是造成人際關係總是膚淺、僵化的主因之一。我們不免對人有誤解、投射,因此造成人際間需求的不同頻、激發出彼此的情緒,然而摩擦與衝突正是使關係更加接近的契機。若彼此都能學習用成熟的態度面對關係中的衝突,試著撥開誤解造成的隔閡、直面衝突帶來的高張力,促使彼此更深地看見彼此,讓彼此的脆弱相互連結,關係的親密感將嫣然而生。
*真誠:我想我無需強調真誠在這個社會中有多缺乏,我們時常困在缺乏信任與真誠的人際困境當中而感到痛苦。然而真誠並非有話直說,而是在說出真相之餘,還抱有一顆誠摯柔軟的心。我認為,真誠是緩解存在性焦慮與孤獨的解藥之一。
如果你知道組織者我(品毅)缺乏任何心理學資質訓練、沒有任何靈性頭銜與證書,同時也知道這個團體也並不是療癒團體,也無法帶給你的生活神奇的救贖,團體結束後,你還是得自己面對生命各種存在的責任,你依然對這場存在的淺嚐感到期待,那很歡迎你與我共嚐存在的滋味。
【團體氛圍】
團體內氛圍可以預期是真誠、敞開與自我負責的,團體中也沒有人是權威(包括組織者),每個人都是彼此平等的支持夥伴。然而,我(品毅)身為組織者,還是會行使組織者的職責,帶著團體走過預設好的簡單結構,並處理失去控制的情境,例如有參與者毫無邊界地不尊重其他參與者的存在,我可能會關閉該參與者的麥克風,或情況更危急時,可能將該參與者移離主會議室。
【團體時間與流程簡介】
時間:2025年8月3日,禮拜天,台灣時間上午6:20-傍晚17:30
自由參與的團體靜坐(6:20-7:20,參與長短自由決定,可不參與)
->
Check in(7:30開始,每個人五分鐘的分享,作為進入團體的錨定)
->
前兩輪無主題環節(無主題團體的主幹,每輪約為90分鐘)
->
午休(12:00-13:30)
->
後兩輪無主題環節
(13:30開始,無主題團體的主幹,每輪約為90分鐘)
->
團體討論(分享對自己跟其他人的觀察)
->
Check out(結束團體前的分享,17:30結束團體)
【結構與規則】
1.上午7:30正式開始,中午12:00-13:30休息,下午13:30再次開始,17:30團體結束,上午、下午中間有短暫休息,結束時間可能視每位參加者情況會晚一些。
2.請參與者全程參與,並全程開啟視訊鏡頭(可短暫因上廁所關閉),避免遲到早退,遲到五分鐘以上且未事先告知者,將無法進入會議室中。
3.請帶著尊重彼此邊界與存在的心態參與,如有失控行為或誤解行為,可以為此負責並向當事人致歉。
4.請尊重團體中他人的分享內容,未經同意請避免將可辨識出當事人資訊的內容外流;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分享的內容,組織者我(品毅)無法確保不會外流,請評估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進行揭露與分享。
5.此團體非治療性、諮商團體,請抱有替代正規治療、諮商目的的參與者切勿參加並請洽詢正規治療、諮商管道。
6.其餘未在此列出的項目與精神皆為鼓勵與邀請,並非規則。
【適合人群】
1.不限年齡層、性別、工作、身份,願意投入充滿不確定性但真誠的團體流程,願意為自己在團體中的言行負責,尊重他人與自己的存在,理解團體自由不意味著不用負責、團體涵容衝突不意味著發洩後不用反思與致歉。
2.對認識自己、與他人真誠連結感興趣,有意願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負起責任,有勇氣表達與發洩,同時也有勇氣為自己的誤解而向他人致歉。希望參與者可以避免陷入『受害者心態』,認為問題總是都出在他人身上而自己毫無責任。
3.能全程參加團體(8/3週日7:30-17:30),不遲到早退,不因為團體進行不合自己所想而中途退出。
4.能遵守團體的結構與規則,如有不認同,不勉強自己接受,也不勉強組織者錄取自己。
5.尊重組織者我(品毅)有決定錄取參與者的決定權。
【不適合人群】
1.當下生活狀態混亂,個人狀態危急,急需專業治療與諮商者。
2.不能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者。
【報名及活動流程】:
組織者品毅的聯絡方式:
Line ID: pipilee
WeChat ID: pipilee0314
1.加組織者品毅WeChat / Line好友,索取入組問卷。
2.填寫入組問卷,包含詢問是否願意使用WeChat群組。
3.若問卷沒有問題,將邀請進行大約二十分鐘的入組訪談。
4.訪談後,當下或稍後告知是否錄取。
5.錄取後,若有意願加入WeChat群組者,加入群組,會議連結將於群中公告;沒意願使用WeChat者將用Line告知Zoom會議連結。
(為配合兩岸三地夥伴皆方便參加、互動,將用WeChat創建群組以及進行,活動後的樂捐結束,臨時群組將解散。可自由決定是否使用WeChat,報名同時在多平台進行,因此報名人數依實際情況為主。非按報名順序錄取,且錄取額滿為止。)
【參加人數】:6人內。
【活動地點】:
Zoom線上會議室
(報名成功後,將邀請進入WeChat群組或使用Line傳送會議連結)
【費用】:
活動結束後自由樂捐。
入組問卷將告知成本及建議樂捐級距(基本成本約為一人分攤人民幣20元/新台幣75元),無需事先樂捐、付費。活動結束後採自由樂捐,用於鼓勵我永續籌劃以及分攤成本,後續將公布樂捐總額。
【促動/組織者】:
李品毅 Lee Ping-Yi,旅居四方,熱愛心理學、長青哲學以及內在探索,日常喜歡做瑜伽、靜坐冥想,練習平衡地的愛與激進的坦誠,也練習成為一個什麼都不是的人(Nobody),以及穿梭喧囂都市與林野的隱者。
以下為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家弗洛姆 Erich Fromm《愛的藝術》的後記,弗洛姆助手精神分析師萊內・芬克 Rainer Funk所撰寫的關於弗洛姆的陳述,可以用來參照與我(品毅)互動的情況與感受。
『同弗洛姆個人交談的特點是直接和親近,這種交談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效果,是因為他把他的注意力和對交談者的興趣傳遞給對方,並代表對方提出問題。他提出的問題有時非常尖銳,可以觸動一個人的內心。他也會對你提出的辯解和藉口加以追問。被他提問的人不會把他的問題看作是具有殺傷力的,這是與他交談的另一個特點。也許面對他的問題,被問的人會感到自己被徹底暴露了,但永遠不會感到被他出賣了,被他所遣責或被他傷害了。不論他的目光和他的問題是如何尖銳,但這些問題總是善意的。這些問題都表現出他對認識的追求,正如他在《愛的藝術》中所說:“如果不真正地瞭解對方,也就不可能尊重對方。”人只有直面那些被提的問題,才能得出這樣的認識。』
李品毅的臉書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pinyi.lee.1
李品毅的專欄文章列表:
https://womany.net/authors/leepingyi?ref=member
臉書社團(提供活動資訊發佈與互動):
https://www.facebook.com/share/g/1DygwZGT67/
李品毅談論開放式關係的YouTube影片:
https://youtu.be/mvNlyK-a-H0?si=4UP6zUof4tXbHTlp
李品毅揭露自我認識過程的YouTube影片:
https://youtu.be/YIlep22EtiI
若對此活動有任何疑問,歡迎加我WeChat或Line詢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