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一場戀愛:不只是相愛,而是改寫你對關係的理解!
這不是一場單純的戀愛模擬,也不是只是打開話題的桌遊體驗——而是一趟潛入情感劇本深處、透過對話探索自我、重新寫下親密關係模式的旅程。
你是否總在關係裡感到委屈、困惑,或者總是愛得用力卻又疲憊?
你是否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戀愛」,但其實只是還沒學會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去愛?
透過這場沉浸式桌遊,我們將用故事、心理測驗與角色互動,一起練習說愛、聽懂、轉化,甚至,放下。
「這比我想像中還要真實,像在跟自己的劇本角色吵架,也像終於有人懂我為什麼這樣選。」
「抽到的角色竟然和我的前任一模一樣,原來我一直沒跳出那個劇情。」
這是一場愛的模擬場,也是一場關係的重啟儀式。現在,就是你改寫劇本的機會!
⌗ 好康快報 ⌗
⭐加入〔菁式記錄〕LINE 官方帳號
新朋友享免費諮商體驗一次
⭐加入〔思考人的房間〕LINE 社群
收到第一手資訊與實用乾貨
⭐收聽〔菁式記錄〕Podcast
以聲音穿越時空的交會,分享哲學與日常
⭐訂閱〔玩思考〕電子報
每週一封,給你新觀點
⭐預約哲學諮商:腦波泡泡相談所
人生遭遇的各種卡關,引導你找出解方
⭐訂閱〔菁式漫談〕YouTube 頻道
收到最新影片上架訊息
⭐去哪裡找到我:〔菁式記錄〕任意門
⚜️嶄新的桌遊體驗 × 情感心理探索 × AI 劇本引導⚜️
💠情感心理對話設計:打開「你其實想說卻沒說出口的話」
結合依附理論與關係腳本,讓每一次角色對話都像在與過往經驗重逢,從模擬互動中察覺自己的情緒觸發與溝通盲點。
💠語場角色模擬卡:讓你遇見另一個版本的自己
透過心理測驗抽卡獲得角色設定,搭配戀愛場景格子,模擬戀愛劇情中的思考與行為反應,讓你看見「你其實可以有別的選擇」。
💠AI 戲劇引導師 × 鏡像式角色互動
AI 角色不只是問你問題,而是引導你對「情緒背後的語言」做出選擇。你會發現,你的選項說明了你的愛,也暴露了你的傷。
📚活動介紹
這場沉浸式體驗將結合戀愛心理劇本 × 桌遊元素 × AI 互動,引導你拆解潛藏在你關係模式中的「腳本設定」與「情緒記憶」。透過角色扮演、語場回應與小組對話,幫助你重新學會說愛、愛人、與被愛。
⌗ 活動亮點 ⌗
🎭抽出你的「戀愛人格卡」
從心理測驗中獲得專屬人格角色,了解你在關係中慣用的劇本與情緒策略。
📍地圖式關卡推進,關係情節逐格展開
每一步都有不同事件與衝突,讓你在角色視角中選擇反應,感受情緒,思辨下一步。
🪞角色對話卡 × AI 問答模擬 × 自我對話練習
透過模擬互動,看見「自己如何與關係說話」,並透過 AI 對話練習拆解潛藏情緒與慣性思維。
💌真實故事觸發卡,照見情感的多樣性
每場都將引入一位參與者匿名故事片段,轉化為桌遊關卡,讓大家以多重視角進行反思與共感。
🤝社群互動 × 限動劇本連動 × 延伸挑戰任務
每次活動後你還能收到專屬挑戰卡,延伸探索你的關係腳本,實際應用在生活中改變互動方式。
🔶進行方式
我們採取桌遊地圖推進 + 劇本抽卡 + AI 劇場模擬的混合形式,活動現場包含:
- 戀愛人格抽卡+角色設定介紹
- 桌遊格子場景互動﹙每格為一段情境﹚
- 小組分享與語場反思卡練習
- AI 語場角色互動體驗
- 活動後延伸挑戰卡包+線上互動補完任務
❓常見問題
Q:不會演戲也可以參加嗎?
A:這不是戲劇演出,而是沉浸體驗。你只需要回答「你會怎麼做」,不需表演。
Q:這會觸碰很私密的情緒嗎?會不會太沉重?
A:你可以決定你想說多少,我們設計了保護性邊界與匿名分享區,鼓勵每個人以自己的節奏參與。
Q:AI 角色怎麼使用?
A:現場你會收到一段文字任務與 AI 角色連結,開始對話並完成對話挑戰卡。
👥適合誰參加?
🄂 ❤️反覆在關係中失望的人
年齡:25–45 歲
特徵:歷經幾段關係,但總覺得「為什麼我總遇到一樣的情節?」
🄃 💭還沒談過戀愛但對親密關係充滿想像的人
年齡:不限
特徵:心理探索型人格,想先認識自己、理解情感前再進入關係。
🄄 🎭經常在關係中「演好人/演堅強」的人
年齡:30–50 歲
特徵:很會照顧別人,但容易壓抑自我需求。
🄅 🧠想透過 AI 練習情感表達的人
年齡:不限
特徵:喜歡對話、自我反思,也願意嘗試數位工具探索內在語言。
📅時間及費用
日期:7/27〔日〕13:00-17:00﹙12:55 入場﹚
地點:小樹屋|馬告 603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二段 70 號 6F-1﹙603 房﹚
費用:1,500 元
備註:8 人開班,12 人滿班
🙋注意事項
⌗ 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洽詢 ⌗
加入〔菁式記錄〕LINE 官方帳號
臉書:吳黛菁丨菁式記錄
信箱:emilywu0224@gmail.com
主辦單位保有最終修改、變更、活動解釋以及取消活動之權利
👩🏫主講人介紹
吳黛菁丨Emily
閱讀推廣者 × AI 合作師 × 哲學諮商師
——將哲學與科技揉進生活,設計出屬於現代人的思考練習場
橫跨人文與科技領域的思考實踐者,法國應用哲學學院認證哲學諮商師。致力於打造一種更貼近生活、面向未來的學習方式——不只教思考,更設計能讓人持續練習思考的系統。
積極推廣閱讀,擅長從書籍中提煉關鍵問題,帶領學員深入文本背後的哲學脈絡與心理動力,讓閱讀不只停留在內容吸收,更成為自我理解的鏡子。
作為 AI 合作師,長期探索 AI 在教育與心理工作中的應用,並創建了多個結合 AI 助理與哲學對話的課程模組,讓學習者能夠與智能系統進行深度互動,提升反思能力與決策品質。
核心角色——哲學諮商師,則貫穿了所有工作。將蘇格拉底式提問結合榮格的深度心理學,引導人們看見語言背後的情緒與邏輯結構,在對話中練習思考的態度、紀律與技術,跨越慣性框架,回到自己真正的選擇。
至今累積超過 1,500 場一對一哲學對話實務經驗,涵蓋個人成長、情緒管理、人際關係、愛情心理、親子教育與職場挑戰等主題,並持續透過部落格、社群平台與數位課程,推動「讓哲學回到日常」的實踐。
設計的課程與活動常融合應用哲學、深度心理學、AI 工具設計三大軸線,不只是講授知識,而是打造讓人「持續覺察與變化」的練習場,讓人從混亂中釐清、從迷惘中對齊,逐步活出更具選擇性的生活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