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場主題體驗,藝師將從「聽」、「看」、「做」等不同層面,深入淺出地引導參與者,認識傳統技藝的歷史脈絡與生活意義。工作坊以藝師親授為核心,內容涵蓋技藝介紹和現場示範,部分場次更能動手實作、帶回親手製作的小品,留下手感時光的紀念物。
文化的延續,不僅仰賴記錄與展示,更來自實作、感受與交流。當眾人共聚一堂,紙料在手中成形、線結纏繞指尖、古琴幽韻入耳、石鈕溫潤在掌——時光灑落、藝傳千手,傳的不只是技藝,更是時間在指尖留下的記憶之光。
邀請你一同走進傳統工藝的世界,運用五感,感受技藝與記憶、日常與文化交織之美。
✧✧✧✧✧✧✧✧✧✧✧✧✧✧✧✧✧✧✧✧✧✧✧✧
▎結藝傳情:繩結工藝與飾品製作
【工作坊介紹】
簡介:
繩結是一種古老又實用的傳統工藝,也是寄託祝福與美感的文化符號,不同的結法各自擁有其象徵意義。此課程第一部分將先認識繩結的歷史變遷與文化意涵,並以陳夏生老師的作品為實例,讓學員近距離欣賞繩結工藝的細緻之美。第二部分為實作,老師將帶領學生編織繩結首飾,體驗繩結工藝的樂趣與魅力。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20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9(六)18:30-20:30 。
報到⮕繩結文化與歷史介紹⮕示範基本繩結技巧與應用⮕學員實作:繩結手鍊、項鍊創作
...
【講師介紹】
藝師:陳夏生
陳夏生是繩結藝術的傳承者與創新者,曾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約三十歲時,她第一次接觸到傳統結飾,從此開啟與繩結的緣分。自1978年起,她在實踐大學開設「中國裝飾結」課程,將繁雜的結法轉化為公式化教學,並出版十餘本結藝書籍,成為推動臺灣繩結教學與普及的重要推手。她的作品曾在臺灣及國際間巡迴展出,重新點燃臺灣的結藝風潮。2022年,她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
✧✧✧✧✧✧✧✧✧✧✧✧✧✧✧✧✧✧✧✧✧✧✧✧
▎紙屋有情:傳統糊紙介紹與剪紙體驗
【工作坊介紹】
簡介:
糊紙工藝融合了豐富的臺灣文化,常見於禮俗祭儀、民間慶典與生活用品中。水燈頭與紙紮屋便是其典型應用,不僅是紙藝創作,更承載著人們對亡靈的深切寄望。課程將由茂興齋團隊親授,帶領學員親手製作出一座精緻的小型水燈頭。
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10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12(二)10:00-12:00。
報到⮕糊紙工藝發展簡介與傳統建築應用說明⮕建築結構與剪紙示範教學⮕學員實作:水燈頭作品製作
...
【講師介紹】
藝師:張秋山、講師:張忠信
張秋山,人稱「朝枝師」,是臺北大龍峒百年糊紙老店「茂興齋」的第三代負責人,精通傳統工法與歷史典故,擅長承辦醮壇、廟會與各類禮俗活動,尤以糊紙屋厝製作與剪紙技藝見長。他的家族更連續十三年承製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張老師致力於傳統糊紙技藝的保存與創新,並於2019年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以表彰其在糊紙工藝上的卓越成就。其子張忠信目前為茂興齋第四代負責人。
✧✧✧✧✧✧✧✧✧✧✧✧✧✧✧✧✧✧✧✧✧✧✧✧
▎彩線生花:漆線工藝與項鍊創作
【工作坊介紹】
簡介:
漆線工藝結合雕塑與裝飾美學,以細膩線條層層堆疊,展現繁複而莊嚴精緻的風格。過去多用於佛像裝飾,如今也應用於藝術創作中。課程將先介紹漆線的製作流程與美學特色,再帶領學員親手創作。每位學員將獲得一個項鍊飾底,在其上製作2–3種傳統圖樣,將漆線工藝之美融入日常佩戴,打造專屬自己的工藝飾品。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20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15(五)17:30-20:30。
報到⮕漆線工藝歷史與應用介紹⮕圖樣設計與工具示範⮕學員實作:漆線圖樣製作與飾品裝飾
...
【講師介紹】
藝師:顏金益
顏金益為漆線雕工藝保存者,十九歲離開家鄉到臺北擔任家具雕花學徒,二十二歲開始接觸漆線工藝,並持續創作至今。早期他從事粧佛工藝,專為各大廟宇製作佛像,後因產業變遷,逐漸轉型為結合新媒材的藝術創作,並將漆線工藝應用於畫作、飾品等日常用品,打破漆線工藝只屬於廟宇的刻板印象。2013年,他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漆線」保存者。
✧✧✧✧✧✧✧✧✧✧✧✧✧✧✧✧✧✧✧✧✧✧✧✧
▎紙上奔騰:糊紙工藝與紙馬體驗製作(親子友善場)
【工作坊介紹】
簡介:
糊紙工藝廣泛應用於宗教儀式、節慶信仰與臺灣民間生活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記憶與象徵意義。課程前段由民俗專家呂江銘老師講解糊紙藝術的歷史與應用意義,後段則由該工藝保存者李清榮老師親授,示範如何以竹骨架、剪紙與黏貼技巧,製作一隻栩栩如生的糊紙小馬。學員將親手體驗傳統糊紙技法,完成一件富含民俗意象的作品。
圖片來源:台北市文化局提供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20位。歡迎五歲(含)以上的小朋友參加,一位小朋友報名一張票,陪伴者(家長)不用報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16(六)18:00-20:30。
報到⮕糊紙工藝文化背景介紹⮕紙馬造型與結構示範⮕學員實作:糊紙小馬製作與裝飾
...
【講師介紹】
藝師:李清榮、講師:呂江銘
李清榮,人稱「阿榮師」,出身於祖傳三代的糊紙世家,自十二歲起便開始學習糊紙工藝,專精於傳統糊紙的製作與應用。他不僅傳承家族技藝,更在創作中融入現代美學元素,如金箔、手繪花紋及各式布料,為傳統工藝注入新意。2019年,李老師因在糊紙工藝上的卓越貢獻,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糊紙」保存者。
呂江銘,臺灣知名的民俗專家,也是少數專門研究八將文化的文史工作者之一。自幼對家將陣頭文化充滿好奇,經常參與各宮廟遶境與慶典活動,並擔任隨隊紀錄,對家將的臉譜、陣式、步伐、傳承與信仰等各面向皆有深入研究。2023年曾協助臺北市文化局出版「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記錄李清榮老師的糊紙技藝。
✧✧✧✧✧✧✧✧✧✧✧✧✧✧✧✧✧✧✧✧✧✧✧✧
▎刀刀入印:廖德良老師談印鈕的歷史與創作
【工作坊介紹】
簡介:
印鈕不僅承載書畫藝術的精神,更展現雕刻工藝的細膩與氣度。這項傳統技藝凝聚了歷史文化與藝術美感,為東方文化留下獨特印記。本課程以講座形式進行,將深入講解印鈕的歷史背景、設計原理及功能,並於現場展示印鈕雕刻保存者廖德良老師的作品,學員將透過說明和實例提升印鈕藝術的鑑賞力。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45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22(五)18:30-20:00。
報到⮕印鈕工藝與歷史介紹、印鈕作品賞析⮕QA時間
...
【講師介紹】
藝師:廖德良
廖德良,印鈕雕刻界尊稱「廖一刀」,是臺灣唯一獲認定的印鈕藝術保存者與代表性藝師之一。十三歲起從木雕學徒做起,後轉入石雕與印鈕領域,至今在印鈕雕刻上深耕超過六十年,累積鈕雕作品超過八千顆,作品風格獨具,蘊含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個人特色。2009年,他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印鈕」保存者。
✧✧✧✧✧✧✧✧✧✧✧✧✧✧✧✧✧✧✧✧✧✧✧✧
▎琴韻入木:古琴音韻與工藝鑑賞
【工作坊介紹】
簡介: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以深沉內斂的音色和繁複精緻的工藝著稱。本課程以鑑賞會形式舉行,主軸為「聽」與「賞」。兩位老師將從製琴流程、工藝時代差異、琴音演奏到鑑賞等不同層面,帶領學員深入了解古琴。透過現場演奏與解說,學員可以從時代、工藝與聲音體會古琴的歷史變遷與文化魅力。
費用:免費,僅於報名時收取200押金,當日退還現金。
名額:35位。
地點:中山堂臺北書院(臺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98號3樓)。
時間:8/23(六)18:00-20:00。
報到⮕林立正老師簡介古琴琴制與工序⮕古琴介紹與演奏欣賞
琴制一:嘉禾 亞額式 明朝琴
面底皆為梧桐木,音色鬆透,厚重悠長
琴制二:無名 仲尼式 林立正於民國七十年斲製
面為黃檜木,底為梓木,音色飽滿,沈穩宏壯
琴制三:無名 渾沌式 沈櫻月於2017年斲製
面為福州杉木,底為柞木,音色明亮,猶如玉磬
⮕QA時間
...
【講師介紹】
藝師:林立正、講師:林法
林立正是古琴製琴師、修琴師。年輕時受古琴名曲《流水》啟發,開始對古琴產生濃厚興趣,並憑藉木工與漆工基礎,自行製作出第一把古琴,後拜師古琴大師孫毓芹,系統學習斲琴技藝。2023年,他獲臺北市政府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傳統工藝「斲琴」保存者,成為斲琴藝術領域首位獲得官方肯定的職人。林老師曾修復多把歷史名琴,如臺北故宮藏元琴「雪夜冰」,其精湛技藝備受推崇。
林法是目前臺灣重量級的新生代古琴演奏家,自幼受父親林立正影響,對古琴產生濃厚興趣。他曾赴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深造,師從多位古琴名家,現為知名古琴演奏家,亦精通斲琴技藝,長年致力於古琴的演奏與製作。
✧✧✧✧✧✧✧✧✧✧✧✧✧✧✧✧✧✧✧✧✧✧✧✧
【參考書目】
《遊刃寄情廖一刀:印鈕大師廖德良石裡求生的傳奇》 | 林郁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林立正的古琴世界》 | 林珀姬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技湛中國結》 | 陳夏生 | 藝術家 |
《紙上乾坤:張秋山的糊紙藝術》 | 林承緯, 黃秀梅, 盧坤輝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天地一紙:李清榮的糊紙藝術》 | 林承緯, 呂江銘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藝以人揚:100 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專輯》 | 謝小韞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藝以人揚:102 年臺北市傳統藝術藝師獎專輯》 | 劉維公 | 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意事項】
* 請視天氣穿著舒適、好作業之服裝,自備飲水。因教室為古蹟空間,鋪有榻榻米,請務必著襪。
* 活動當日請於活動前5-10分鐘至報到地點集合,不另行通知。
* 本活動進行錄音、錄影及攝影,所生之聲音、影像、照片,供作為簡介、教學、活動課程行銷宣傳等目的之使用,並於該使用範圍內,民眾不得對本局主張任何權利。
* 活動可能會因颱風、豪雨特報等臨時狀況延期或取消。
* 本活動若有未盡事宜,主辦單位保留活動異動的權利。
* 若有相關問題,歡迎洽詢活動小組:boctw@bankofc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