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保護協會自2014年起串連國際兩大環保行動,地球一小時(Earth Hour)及地球日(Earth Day),從一月起至五月籌辦長期守護行動「地球倡議」,以關注氣候變遷對人類生活與自然棲地影響為主軸。
地球影展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透過實際的影片,喚起大家對環境的關注,了解地球和台灣這片土地正在發生的生物互動和環境變化,藉此來探討我們應當或可以如何行動來改變現況,守護地球!
🌟08/03(日)14:00-16:00 小白鶴的報恩
一隻鳥、一群人,如何奮力改變台灣的溫暖故事,金山小鶴的故事被讚譽為2016年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本片遠赴西伯利亞、中國、日本拍攝,看一隻從來沒有出現在台灣的迷鳥,如何開啟台灣環境復興運動的浪潮。
得獎紀錄:第53屆金鐘獎「非戲劇類節目導演獎」、「剪輯獎」
🌟08/10(日)14:00-16:00 溪降馬里桑
這是一個八個隊友,七個國籍的跨國溪降團隊,一起來看身兼隊員與攝影師的德國製片Moritz Sonntag扛著巨大的HD攝影機,拍攝他與隊友在台灣屏東山區深處馬里桑溪流歷經八天的峽谷歷險中,如何克服彼此間的文化差異與語言習慣,在岩稜、急流、深潭與瀑布等壯闊但充滿風險的台灣山林中,帶回過往無人之境的影像。
本片費時兩年剪輯,帶觀眾進入難以想像的台灣美麗溪谷。藉由他人戶外運動的觀看,看見風險與未知,也看見極限與團隊合作的美好。
🌟08/17(日)14:00-16:00 鯨豚之歌
荒野保護協會-地球影展小組,首次將三部鯨豚影片串連成一部美麗的『鯨豚之歌』。三部影片分別為:《鯨之聲》、《巨鯨之路》、《與大翅鯨同遊》。
透過3位不同導演團隊的視角,去聽見生活在海洋中的可愛大動物-鯨豚身上的『故事』,探討人類走在開發的路上,有多少看不見的海洋生物因而受傷而不自知?有無辦法選擇兩者兼顧?非常令人發人省思。
🌟08/24(日)14:00-16:00 叫我野孩子(狩獵+種稻)第一季
3C兒童是這個世代的普遍現象,長期接觸手機、網路,讓我們的孩子出現焦慮和憂鬱的症狀,而著迷於使用社群平台,也開始對真實世界裡的事漠不關心。但大自然裡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可以讓人放下手機、放鬆心靈,有機會讓孩子打開五感去探索去覺察。你和你的孩子都沈迷3C嗎?你們有多久沒有走進大自然了呢?來看「叫我野孩子」吧!
臺灣第一個讓孩子體驗自然生活的兒童實境節目,跟著我們上山下海、一起去冒險吧!
🌟08/31(日)14:00-16:00 叫我野孩子(森林+動物園)第二季
叫我野孩子《第二季 - 在大自然中構築》
讓孩子自己動手蓋東西,透過在大自然裡練習構築,與土地有更深的互動,更加能掌握材料與工具。最終我們不是要孩子學會蓋房子,而是讓他們在過程當中找回動手做的渴望,同時激發創意,也鍛鍊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09/07(日)14:00-16:00 BBC綠色星球 第三集:季節世界
《綠色星球 第1季|第3集》與大衛艾登堡爵士一起進入一個神奇的隱藏世界,這裡充滿了非凡的新行為、感人的故事以及令人驚訝的英雄。 植物過著隱秘、看不見的生活。使用特殊的相機,這個壯觀的節目讓我們能夠更近距離地觀察它們相互關聯的世界。
🌟09/21(日)14:00-16:00 護樹的人
耗時半年,「自然環資」與由徐嘉君博士「找樹的人」團隊終於找到了多位民間登山好手,成為這次調查的「公民科學家」,一起進行針對巨木級天然原始森林的「碳儲存調查計畫」,重裝挺進海拔3,325公尺的桃山,目標是丈量133棵,平均高度40.6公尺的原始巨木林,同時也邀請到了節目《MIT台灣誌》、紀錄片《山椒魚來了》麥覺明導演團隊「大麥影像工作室」,負責本次全程影像記錄。
🌟10/05(日)14:00-16:00 森林護衛隊
看過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應該都記得被台灣山林的美麗景色震懾住的感動,台灣面積雖然不大,但山林的土地面積卻佔了台灣體地面積70%以上,其橫跨熱帶到寒帶的多元地貌,茂密的植披、珍稀的生物,它埋藏著許許多多不為人知的寶藏,但台灣的美麗山林要靠誰來保護呢?
有一群人叫做,「森林護管員」,它們如何守護我們美麗的山林?森林護管員的工作職責又有哪一些?
台灣首部描述森林護管員的紀錄片,耗時兩年拍攝完成,真實呈現森林護管員的工作內容,穿梭臺灣山林間,與山老鼠鬥智鬥勇,帶領觀眾一窺森林巡護員工作的美麗與哀愁。
🌟10/19(日)14:00-15:30 飛向蔚藍—台江國家公園鳥類生態
台江國家公園位於東亞澳候鳥遷徙路線要衝,多樣豐饒的濕地生態,每年都吸引南來北往的候鳥前來度冬、過境或繁殖。
鳥類是健康環境的指標物種,台江地區有將近400種野鳥的發現紀錄,這裡是一處鳥類覓食、棲息的天堂。
本影片榮獲美國休士頓國際影展及全球電影競賽2項國際影展。
🌟 11/02(日)14:00-16:00 BBC藍色星球II 第三集:珊瑚礁
珊瑚在熱帶的溫暖、清澈、淺海中建造自己的石灰岩之家。這些珊瑚礁佔海底面積不到十分之一,但卻是所有已知的海洋物種四分之一的棲息地。它們複雜的、無限多樣的結構,為他們的許多居民提供各種各樣的房屋。但是珊瑚礁也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雖然它們看起來不過是岩石基質,但實際上每個珊瑚都是由成千上萬稱為「珊瑚蟲」的小珊瑚生物製成的。
本節目影像超級宏偉,揭開隱藏的世界。隨著這些珊瑚蟲的生長和死亡為珊瑚礁建築奠定了石灰石中空的基礎。珊瑚礁城市從不睡覺,它們是喧鬧的世界。
🌟11/16(日)14:00-16:00 蟲生-微觀墾丁
是一部關於誕生、死亡、重生的生命三部曲。在《蟲生 微觀墾丁》影片中,詹家龍導演以魔幻寫實的手法,將三年多的墾丁生態紀錄,濃縮成一天之內發生的事。在這一天,昆蟲經歷了自然環境的考驗與種種生存競爭,生、老、病、死的生命歷程,闡述一個「輪迴」的概念,是開始也是結束。
全片60分鐘採用高規格4k1000fps超高速攝影機拍攝,運用特殊的拍攝手法、剪輯技巧,讓觀眾自然地沈浸於昆蟲的世界中。本片入圍了第一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長片獎】、【最佳攝影獎】、【最佳剪輯獎】、【最佳編劇獎】及【最佳音樂音效獎】共5項獎項,是參展影片中入圍最多獎項的影片。
🌟11/30(日)14:00-16:00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711 - 568的人間記事
「一隻臺灣黑熊之死」是記錄一隻會潛入民宅、偷開冰箱的東卯山黑熊,研究記錄編號為711,因滋擾農舍翻冰箱覓食的畫面在網路及媒體喧騰一時。
牠歷經二度救傷二度野放,曾一路向北兩天內跨過14道陡峻稜線、上下海拔從432到2,050公尺,看似想回大雪山的家。途中也曾讓全村廣播戒備,誤中陷阱山豬吊後傷勢嚴重,一度瀕臨截肢,經照料400多天後順利康復,第二次異地野放至林相完整、食物充足且鄰近水源,遠離聚落、農地的丹大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時,編號並改為568。
歷經兩次重傷、兩次野放,最終在仁愛鄉武界山區,被傳承原住民狩獵文化的獵人誤捕後射殺。最後留下令人類省思的遺憾,片中有驚險、有淚水,是一部深入山村、救傷現場的完整紀錄片。林務局將救傷、野放完整過程製作紀錄片,希望透過紀錄片呼籲民眾如何與野生動物共存。
🌟12/14(日)14:00-16:00 BBC藍色星球II 第七集:我們藍色的星球
本節目系列讓觀眾在我們這個星球上進行最偉大卻最不為人知的大膽影音體驗, 對於我們的海洋進行神奇的冒險。自2001年Blue Planet播出以來,我們對海浪下生活的理解已經完全改變。從冰冷的極地海域到珊瑚環礁的充滿活力的藍色旅行,這個系列分享了這些令人驚訝的新發現。讓觀眾看見潛伏在南極海洋深處的奇怪章魚。觀看巨型鯵魚躍出海面,在半空中捕捉鳥類。並且當它攻擊時騎在鎚頭鯊的背上。藍色星球II激發了敬畏和驚嘆,揭開了令人驚訝的新地方,富有魅力的新角色和非凡的新行為。
🌟12/28(日)14:00-16:00 暗夜精靈 - 神奇蝙蝠
影片拍攝過程耗時且辛苦,當中有許多連研究人員都不易見到的珍貴畫面,如母蝠產子等;也用動畫搭配圖譜說明蝙蝠的生活習性,例如超音波的分類和回聲定位;深入淺出地介紹「蝙蝠」這類時常受人誤解的動物,揭開神秘的面紗讓人一窺蝙蝠神奇的生理生態與生活習性。
得獎紀錄:2020美國自然環境野生動物類短片競賽「自然環境野生動物類卓越獎、公眾服務節目類卓越獎、電視錄像類卓越獎、剪輯類優選獎、音效混音類優選獎」、2021全球電影競賽「紀錄短片卓越獎、自然野生動物環境卓越獎、電影像類卓越獎、剪輯卓越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