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場(線上)|串連與分享:探見凱達格蘭族的現在式
時間:2024/9/21(六)14:00-16:30
講者:彭凌老師
主持人:北投說書人 林智海
與談人:杜宜蓁(台北松山塔塔悠社人)、陳政道(森人北投藝駐計畫)
費用:免費
備註:座談另有實體場於凱達格蘭文化館,請另外報名
講座介紹|
我們熟悉的凱達格蘭族,是否已消失?
彭凌老師的故事將翻轉這個烙印在大多數人心中的印象。
多年前彭老師因查證家族傳說,在日治時期戶籍資料中意外發現自己母親家族長輩種族欄上的「熟」註記及平埔族特殊姓氏,於是開啟長達數年的尋根之路。運用自身歷史學背景開始進行調查,她尋獲各方典藏的家族史料,如凱達格蘭族最後一份存世的古婚約、家族頭目章及古文書等,同時配合訪問耆老搜集田野資料,成功復原被遺忘百年的家族族譜。其後彭老師更驚奇發現,原來除了是塔塔悠社兩代頭目的直系後裔,她身上同時流淌著塔塔悠社、里族社、北投社等不同凱達格蘭族部落的血統。
這麼特別的身世,也可能是我們任何人。這系列的座談和田野走踏,特別邀請彭凌老師分享如何自我身世調查、到實際田野訪問的過程。她也將親自帶領參與者走訪河流和淺山,從過去凱達格蘭族先民的傳統領域體驗大河地景,由祖先視角探索當時這塊土地上的流動與故事。
主講人簡介|
彭凌
現任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平埔族群委員。
曾任朱銘美術館教育推廣部主任,北投文物館副館長。
天下雜誌258期、《外交官》雜誌2016年報導人物。
參考書目|
1. 詹素娟、莊永明(編)。(2019年6月25日)。臺北文獻208期。台北市立文獻館。
2. 臺北市文獻委員會(編)。(2011年)。臺北文獻別冊-百年老臺北:耆宿說故事。臺北市文獻委員會。
3. 阿瓦列斯, 荷西.馬利亞. (2006年12月1日)。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李毓中等譯;陳聰民等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4. 鮑曉鷗. (2008年)。西班牙人的臺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南天書局。
5. 江樹生. (2002年7月1日)。熱蘭遮城日誌(第二冊)。台南市文化局文化資產課。
6. 張隆志、林逸帆、石文誠、鄭螢憶、蘇峯楠. (2019年11月7日)。跨越世紀的信號:書信裡的台灣史(17-20世紀)。貓頭鷹出版社。
7. 伊能嘉矩. (2012年1月15日)。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台灣通信)選集(楊南郡譯)。遠流出版社。
8. 翁佳音. (2006年6月)。大臺北古地圖考釋。稻鄉出版社。
主辦單位:森人
合作單位:凱達格蘭文化館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